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

​字说兵团--缘

发布时间:16年10月26日04时42分 信息来源:兵团日报 编辑:交通局办公室
【字体: 打印本页
作者:​李志军

    如今,我已告别青涩的学生时代,可新疆农业大学的校歌总在耳边响起:“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,发扬光大,世代相传。”校歌优美激扬的旋律,诉说着我与兵团的不解之缘。

  当我手捧新疆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殊不知自己早在心中种下了和兵团结缘的种子。入校时,看到校园里有一尊王震将军的石像,它并不高大,静静地立在校园八一大道左侧的绿荫地上。阳光透射过树木,斑驳的光影增添了艺术感,我被石像所吸引,总觉得在它周围有股“气”,刚正不阿、率真赤诚、无私无畏。

  我随后参观了校史馆。漫步在校史馆的长廊里,感觉自己仿佛融入了历史长河,深深地被前辈们的事迹所感染。1952 年,王震将军在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八一农学院。建校之初,学校的教学条件极为有限,是将军带领兵团教师挑起箩筐在野外捡拾动物遗骸,老师们自己动手做教具等,为学校教学创造条件。老一辈兵团人的执着努力为学校的建设打下了深厚基础,也为新疆农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。

  兵团“缘”的种子在我心里扎根,是在六师芳草湖农场。金秋十月,也是新疆农业大学学子支农的季节。农场里一朵朵棉球,都被秋风染得像雪花一样洁白耀眼。棉花秆儿长得很粗壮,棉桃大得像小馒头。待到棉桃“开嘴”的时候,雪团似的棉花像白雪铺地。农场的水渠纵横交错,一望无际的条田像人工巧手编织的地毯,美得让人心动。农场的群众告诉我,芳草湖原来是几千年未曾开发的万古荒原,是勤劳不屈的兵团人在这块广袤的荒原上开发建设,经过几十年汗与血的浇灌,完成了变“荒草湖”为“芳草湖”的桑田神话。

  棉花地里的岁月,让我们吃到了苦,也尝到了甜,棉花看似美丽,可采摘起来也着实费力。这期间我们流过血,流过汗,但没有人轻易抱怨。这次支农活动是一次难忘的劳动体验,收获的是人生的“金秋”。我明白,是兵团人的精神感染了我们,激励了我们,使我们战胜了内心的软弱,激发了持之以恒的韧劲。

  回到学校后,我申请了学校的创新项目,把试验地点定在了三师四十五团。坐在开往喀什的火车上,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戈壁,我很怀疑是否能完成这次长期的实验任务,可到了以后,我的顾虑消失了。这里楼宇层层叠叠,商店鳞次栉比,四季瓜果飘香,这颗绿洲明珠在大漠边沿熠熠生辉。稍有一些土壤知识的人都知道,沙土地不保肥也不保水,可以说寸草难生,可军垦儿女硬是用双手开垦出一片片美丽的绿洲,使原来的戈壁荒漠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  在与四十五团结缘的日子里,我见证了梨花的盛开,红枣的成熟,还有一群可爱又可敬的兵团人,他们身穿军装却没有军衔,在每日的清晨,手握铁锹,来到这片沙土地上,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,他们朴实谦虚,时常与我探讨农业知识。我很庆幸,能用自身所学,为他们解惑。在这里我寻到了自己的价值,这颗“缘”的种子也终于在我的心中发了芽。

  何为缘,缘喻为命运的丝线,我与兵团的缘就如同星星点点的光,丝丝缕缕串在一起。虽没有如老一辈人那般惊心动魄,但也紧紧相连。翻开新疆农业大学的毕业证,页面上“屯垦戍边”四个大字格外醒目,透出了学校对我们的期许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:“加大对兵团干部人才政策支持力度,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兵团子女扎根兵团,吸引更多的内地复转军人、大中专毕业生、各类优秀人才落户兵团,吸引更多地方各族干部人才到兵团工作。”我与兵团结下的这颗“缘”的种子,经历了生根、发芽,如今,我已真正成为一名兵团人,希望在《兵团日报》工作的日子里让它开花结果,用我的所学,为兵团事业出一份力。

  兵团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努力。兵团就好比一座花园,需要许许多多的种子扎根、发芽、开花结果,我相信,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花园里一定五颜六色、朝气蓬勃,兵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!